}
(Nocturne)的語源系拉丁語NOX所演變,羅馬時代“夜神”之意。夜曲的音樂形式,系愛爾蘭的音樂家費爾德(Filed 1782-1837)所制,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,高音部奏出夜的寂靜,似夢一般優雅的旋律。之所以給這種形式命名爲“夜曲”,可能取自天主教會的“夜禱”。
作品Op.09的三首夜曲,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創作完成的作品。他在沙龍和朋友聚會時,經常喜歡演奏其中的第二號《降E大調夜曲》,而這首夜曲也成爲現今最通俗、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。肖邦初到巴黎時,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鋼琴(an Erard piano),這種鋼琴的鍵盤較笨重,要彈奏彈性速度的樂曲常無法得心應手,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意(Camille Pleyel,1788-1855)慷慨解囊,贈送肖邦一台觸鍵靈活的鋼琴。這台鋼琴伴隨肖邦直至1849年辭世。肖邦爲了感念他們一家的友誼,將他的第一號《降b小調夜曲》題獻給波列意夫人。
降e大調夜曲
(作品9之2) 本曲作于1830年,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,也是最明朗的一首,作品的風格明顯地流露出傳統夜曲的痕迹。
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風格,平易優美、 飽含詩意, 可見此時的肖邦已無愧于"鋼琴詩人"這個雅號。樂曲的構成爲回旋曲式,行板,12/8拍。右手在裝飾音中始終保持著華彩的詠唱,左手是節奏相同的伴奏型,自始至終保持同樣的形態(片段1)。恬靜優美的旋律和精雕細琢的鋼琴織體是其主要的特點,描繪著大自然的夜色,也傾訴著作者心靈的話語。
這是他獻給瑪麗 普列埃勒夫人的作品之一。夜曲與向情人表示愛慕的小夜曲不同,多爲作曲家在夜深人靜時用音樂寫下的內心獨白。肖邦發展了這一體裁,其夜曲具有典型的抒情詩風格,在伴奏聲部襯托下的旋律流麗如歌,充滿詩意。《降E大調夜曲》是肖邦最好的夜曲之一。